畢業(yè)后,她到了美國一家證券公司上班。如今,蘇珊在業(yè)界已經(jīng)成為風云人物。但她依然心存遺憾,說:“至今,我仍說不上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,如果能夠重新選擇,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音樂。但,那只是一個夢想,我現(xiàn)在能做的,只有把手頭的工作做好?!?/div>
蘇珊回答說:“因為我在這個位置上,我必須認真對待,對它盡職盡責。那是對工作負責,也是對自己負責?!?/div>
艾爾森博士并不只是對蘇珊做了個案調查,他還走訪了很多成功人士,他們的回答與蘇珊大致相同:目前的工作,并非是自己的興趣所在,而自己又無法改變這些。但心中的責任感,使他們最終沒有抱怨、消極、懈怠。
的確,興趣重要,責任更重要。
沒錯,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:專業(yè)不對口、性格外向的人從事的工作偏偏需要個性安靜,而內向的人卻不得不成天和客戶打交道、談合作……
我們想做的,和我們正在做的,好像總有很大的差距。為此,我們似乎有足夠的理由抱怨、厭惡,把工作當成一種巨大的負擔。
但這樣做的結果是什么?除了將自己推向往下滑的無底洞,沒有任何益處。
當外在的條件無法改變的時候,我們?yōu)槭裁床辉囍淖円幌伦约?!工作不能光憑興趣,更重要的是責任。所有能幫助我們成長的工作,哪怕是自己不喜歡的,也值得我們去付出百分之一百的努力。
可以設想一下,如果艾爾森博士走訪的那些成功人士,因為從事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就怨天尤人,三天打魚兩天曬網(wǎng),可以肯定,他們絕對不會有任何的成就。
真正有智慧的人,不會去區(qū)分感興趣和不感興趣的工作,而只會看工作對自己的成長有沒有幫助。因為他們懂得:
1.對工作負責,就是對自己負責
職場中最大的浪費,莫過于將本來可以成長的時間和機會,耗費在漫不經(jīng)心、能敷衍就敷衍、能應付就應付上。這樣一來,別人一年就可能脫穎而出,而你或許等到十年過去了,還在原地踏步。
2.現(xiàn)在不感興趣,不等于永遠不感興趣。因為只要你愿意,興趣完全可以培養(yǎng)
3.不管感興趣的工作,還是不感興趣的工作,如果用心做,都可以創(chuàng)造好的價值
明白了這三點,就不會過多地苛求外在的環(huán)境,而是愿意從改變自己開始。或許,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無論從事什么工作,不管做什么樣的事情,都是快樂的,也都是重要的,都能讓你感受到獨特的價值和意義。